Friday, May 01, 2015

潮州铁枝木偶戏班 Puppet show

本地曾经拥有多台的潮州铁枝木偶戏班与兴化提线木偶戏班,其中成立了近百年的新赛宝丰班是较活跃的潮州木偶戏班。1970 年代是潮州木偶戏班最风光的年代,新赛宝丰班单靠木偶戏的演出就可以养妻活儿,到了1980年代后却迅速走下坡,从一个月演出十多天到一整年演出不到十场,繁盛景象只堪回首。

(消失的木偶戏台)

本地的木偶戏班所面对的困境是:木偶不会老,能讲方言的上一代却逐渐老了,使到木偶戏走入式微。目前本地新创建的木偶剧团“猴纸剧坊”进入第七个年头,创业者何家伟(Benjamin Ho)是广东人,却传承了潮州铁枝木偶的技艺,希望通过结合木偶、传统戏曲、现代戏剧和音乐剧等不同元素,让新旧艺术互相碰撞,擦出新火花。

过去的木偶戏台背后蕴藏着先民从中国南来讨生活的大无畏的勇气,走出来就有路,登上一叶孤舟,将生命中的未知数托付给将来。戏台记载了新加坡从乡村走入城市化的道路,从田园风光到繁华都市是一个单向的现代化的进程。戏台也承载了过去的娱乐与生活,是许多人一生中的共同记忆。

来自槟城的吴慧玲


2015年4月25日,跟来自槟城的吴慧玲(Ling Goh)在国家博物馆面对面,了解到除了继承母亲的木偶衣钵,她曾经组织过潮剧班。

(跟来自槟城的吴慧玲面对面。当地的铁枝木偶的铁枝衔接到手腕上,所需的腕力较大。)

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,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剧。吴慧玲的外曾祖父母从潮州过番到槟城时,把一个潮剧团带了过去,使得她从小就与潮剧结缘。

慧玲的母亲年轻时跟着先辈走遍新马,对本地的皇家山脚、水廊头、柴船头等地十分熟悉,1989年才创立自己的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。吴慧玲从小就接触木偶戏,7岁便随着家人到处演出,耳濡目染之下,爱上了一脉相承的潮剧。少年时期全心投入,把潮剧与木偶戏结合为一份事业。

金玉楼春潮剧团


2008年,慧玲成立了与木偶剧团同名的金玉楼春潮剧团。

演木偶戏,艺人躲在幕后,只有木偶在台前,演大戏艺人则以演员的身份登上真正的舞台。

为了传承与推广潮剧,慧玲前往汕头参加了两届国际潮剧节,让外国的朋友知道马来西亚还有人为潮剧默默努力。除了参加潮剧节,她也去拜师学习,欣赏当地的木偶戏。对于她来说,汕头是潮剧的发源地,也是一个让她倍感亲切的地方。

维持剧班比木偶戏困难多了,除了演员之外,还有特别制作的舞台服装、布置、布景和乐队,当时团员包括来自中国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地的潮剧演员共36位,成本高昂。

一般上这些剧团都靠酬神戏来维持,剧团收费高,庙宇退而求其次,聘请木偶戏班来取代,打击了传统戏班的生计。在旺日少过淡日下,剧团年年亏损。2013年,慧玲演了最后两场“封箱戏”,正式将一手成立的剧团结束了。

演完封箱戏后,慧玲飞往英国探望大姐。她穿着女伶的服饰,画上精致的妆容,在繁忙的伦敦街头开始表演了。伦敦是个文化之都,这段街头表演的反应热烈,让大家明白潮剧不需要华丽的舞台,在街头也可以上演。

艺术就跟许多消失的行业、拆除的老建筑一样,存在的时候没什么人关注,结束时很多人都觉得惋惜。

(吴慧玲:伦敦街头艺人)

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


目前在槟城有6个木偶戏团,慧玲的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一年演出百多场酬神戏。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目前已传承第四代,慧玲的舅舅、她一家四个兄弟姐妹(除了已嫁到英国的大姐)、父母、嫂嫂、侄女都在剧团里唱潮剧。最老的团员是慧玲70多岁的父亲,最年轻是她13岁的侄女。外婆在剧团里帮忙打鼓、说唱到88岁,直至前年往生。

除了神灵之外,是否有其他观众?慧玲表示马来西亚跟新加坡类似,年轻人慢慢放弃方言,听不懂潮州戏。在求变的过程中,使用字幕来吸引观众,现在甚至尝试改用华语来演唱,倒是吸引了一些年轻人。

慧玲最叫我感动的一席话:“母亲曾经吩咐过,只要努力去做好分内事,就不怕没有观众,无法传承。总会有后进之辈受到感召,挺身而出,继承先辈留下来的文化资产。”

对大马华人传承的热忱,只有两个字来形容:钦佩!

铁枝木偶的技艺


铁枝木偶用三根铁枝操作,左手拇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和尾指支撑着整个木偶的重量,食指则用来摆动衔接到木偶左手腕的左臂,右手则用来舞动衔接到木偶右手腕的右臂,就这样边玩手艺边唱,上演一场三个小时的剧目。

猴纸剧坊则进一步改良,将铁枝衔接到手肘,铁枝比较短,运作起来轻便多了。

(猴纸剧坊改良过的铁枝木偶,铁枝衔接到手肘,比较短,也比较轻便。)

铁枝木偶戏台只能容纳三个艺人。右边的是最资深的“台柱”,左边的是副手,中间的则是资历最浅的艺人。艺人所唱的未必是自己把玩的人物,乍听之下似乎不可思议,但对艺人来说,一心多用则已习以为常。

对戏台艺人的称呼也可以反映出艺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,以前的艺人被称为戏子,身处社会的底层,被人们瞧不起。

现在的木偶戏被视为文化艺术,祖先传下来的珍贵资产,并尊称艺人为艺术家。

虽然艺术家的工作还是戏子,但身份却大大提升了,真是此一时彼一时。正因为他们成为艺术家,才吸引到一些年轻人入门,传承祖先的技艺。

相关链接
曾经拥抱山的那一端
阿公的布袋木偶戏台 (1 of 2)
阿公的布袋木偶戏台 (2 of 2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