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May 16, 2014

学运的峥嵘岁月(上):苏礼罢课示威 被学校开除 (文章转载)

原文:《马·南洋网》2012年8月7日
作者:温淑君
摄影:黄志强

记得《十月围城》里那位少年李重光吗?他在电影中说:“我每天闭上眼,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……”,这种忧国情怀,早就发生在我们好几代人身上,而当年他们个个正是年少气盛的学生,他们闭上眼睛想看到的都是大马阳光般的明天。於是,我们应该把学运历史翻箱倒柜地检阅,会发现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,再次震撼藏在我们眼底下历史的视线。今日就从政府放宽现有限制大学生参政条例的《大专法令修正案》,开始谈起……


《大专法令修正案》开放让国内的大专生将获准参与政党,包括国外政党,想必会大大提昇学生运动素质,也还了大专生一直争取“政治”的心愿。其实,还未有《大专法令》之前,我国就有一批人在求学时期参与学生运动,默默地为国家付出宝贵的青春。根据记载,本土第一波的学生运动就发生在30年代,当时的马来亚正处於英殖时期。


30年代的学生运动抗衡对象以英殖民政府为主,学生关心议题围绕在宪法、公民权益等等。

基於当时左派力量强大,为了不让学生倾向左派势力,马大校方同意成立马大社会主义俱乐部让学生参与政治活动,该俱乐部成为50年代至70年代学运的重要力量之一。


(默迪卡!(《时代报》,1956年1月15日)图片来源:《马·南洋网》)


513学运事件爆发



当时的学运对象,主要以英文源流学生为主,一直到1954年513学运事件爆发,激起了华校生的参与意愿。

苏礼彬、连裕顺和许水龙是当年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新加坡学运的参与者。古稀之年,甚至是耄耋之年的他们,说起那段峥嵘岁月,还不输时下年轻人的故事。


精神奕奕的苏礼彬指出,当年英殖民政府在马来亚发动“人力动源”事件,就是征召年轻人去服乒役,而他却只想一心一意地求学,於是在1951时期,就跑去新加坡中正中学继续升学,但也因为“513学生运动”事件,而被学校开除。



不愿当英殖民炮灰



“当时政府规定18到20岁的男性青年都得参加军事训练。此法令对华校中学生冲击很大,因为二战后,华校很多超龄生,包括我自己。我不愿意当英殖民的炮灰,更不想为殖民政府卖命。”
苏礼彬如此表示。

苏礼彬说,学运在新加坡华侨中学、中正中学等激发起来,马来亚各地都受影响,当地学生进而示威与罢课运动。



(苏礼彬。图片来源:《马·南洋网》)

1955年槟城钟灵中学的学生也加入反对学校接受津贴而被英化。紧接著霹雳、雪兰我、森美兰、马六甲、柔佛的各华文中学都动了起来。

连裕顺和许水龙因为当时的马来亚没有可以让他们升上高中的学校,於是在初中毕业后,就到新加坡的中正中学上课,因为513学生运动,连裕顺也被校方开除了,而许水龙则幸运地逃过开除的命运,顺利毕业。


连裕顺接下话说,说起华校中学生学运活动的高峰期,是落在50年代中期,而刚好他们都是那时期的学生。由於生活条件不好,学生们意识到必须为自己的权利奋斗抗争,所以才会站出来。



风起云涌无法忘怀



连裕顺在旁表示,然而到了1960年代中期,华校中学生学运才逐渐平静。提起那段风起云涌的日子,最令他们无法忘怀的,还是那段1954年至1956年的学潮,特别是513学运事件,因为当年华校中学生是为“反对兵役制度”而展开抗争行动。

那段日子裡……连裕顺说到:“当知道英殖民政府要征召我们去当兵,中正、华侨学生的学生决定在5月13日当天举行了大游行,并喊出‘学生要读书,不要当兵’的口号,最后引爆与警方的冲突,轰动全新马。



(连裕顺。图片来源:《马·南洋网》)


每个人有得也有失



“虽然当年的513不是新马学运的开始,却是当时华校生本土意识的强烈表现。那时候大家都同心协力站出来搞签名运动,向英殖民政府要求免役,期间还联同了其他学校,加入他们行列。

当天大约千名学生有秩序的到达克里门梭路(Clemenceau Avenue),呈递《学生免役请愿书》。”


许水龙跟著说,就在513事件前一天,大批武装警把华侨中学包围起来,700多名学生只好留守学校,而当时他成功地离开学校,到集会的地点去。不过抵达集会地点没多久,就看见镇暴队发射催泪弹和水泡,而在惊慌、错乱中还看见镇暴队对学生使用暴力,所幸的是他并没有受伤。


回想起来,每个人有得也有失,得到一个青春的印记,失去了求学的机会。不过,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遗憾,因为最后———英殖民政府答应适龄的学生缓期服役。



(许水龙。图片来源:《马·南洋网》)

学运历史进程(资料整理自:《英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学生运动珍贵史料选》草根书室出版)
起步……

30年代:Ibrahim Yaakod为首的马来青年协会强调反殖民意识,同时反抗传统上层精英的“资产阶级的封建”。


40年代:当时马来亚大学设在新加坡,学生们和反殖运动有著紧密的联系,积极参与争取祖国独立。


巅峰期……


50年代:-1950年,英殖民政府警方突袭华侨中学,因为警方声称,校园里有马来亚共产党的文献资料,逮捕了一名教员和几位学生。华侨中学学生抗议,并要求释放被逮捕的同学,和恢复开除学生的学籍。


-1951年,英殖民政府开始修改华校中学制,在初三结束后举行考试,当时华校反对把6年的中学制切成两部份,举行初中会考,结果那年初中三的学生进行大罢考。

同年,警察就闯入马大校园,逮捕一批涉及抗英同盟(Anti British League)的学生。

-1953年,社会充斥著“黄色文化”,还发生了中学生被奸劫杀的案件,在华校中引起轰动,中正分校初中生搞起了反黄色运动,立刻掀起反黄运动的浪潮,继之而起的有华侨中学、中正总校、南侨女中、中华女子中学、笨珍培群中学等。


-1954年5月,为反对兵役制度而展开抗争行动,称为“513学潮”。中正、华侨学生举行大规模游行,最后英殖民政府派出镇暴队驱散学生,酿成流血事件,48名学生遭逮捕。


-1955年,发生华校中学生支持工人罢工的“福利巴士工潮”,政府为此关闭两所华文中学,不料却引发一千多名学生的集会抗议。但在这起事件中,有四名遇害身亡者,其中一名还是在籍学生。过不久,还成立了“新加坡华文中学联合会”。


-1956年,新加坡林有福当时反击学生,逮捕了3名教师和一名学生,华校中学生还罢课了3小时,7间华文中学的学生分别在校舍内开会,申请准证来办一场和平请愿,这又导致政府施压学校管理层开除140名学生。


同年,华中和中正学生在集体抗议,重现513事件,当时英殖民政府全面压制反殖运动,并勒令两所学校的集会学生解散,最终发生暴动事件,还蔓延了全岛,夺走了13条宝贵的生命。


-1957年,“1114”的罢课事件,槟城与吉隆坡多间中学一同罢课,主要是反对驱逐在校超龄同学等事项。在槟城,当局派出镇暴队前往镇压向学生发射催泪弹和藤牌木棍兼施。


60年代:-华校中学生的学运生涯,至到1956年南洋大学开课后,才正式告别学运,在1960年代初期开始走下波。


-1967年,发生了直落昂(Telok Gong)农耕地事件,当时马大学生与讲师们,一同为贫穷农民争取土地,与政府掀起一场斗争。同年,社会主义俱乐部也成立了。


-1969年,全国大选之际,六名马大学生会领袖到半岛各地区举办集会,发表他们的全国大选宣言。这六名学生包括马大学生会当时的主席邝锦洪、副主席庄来发、总秘书赛哈密阿里(Syed Hamid Ali)、财政秘书郑文雄以及马大社会主义俱乐部的杨泉。


当时,促使在野党在1969年大选中,夺得数个州属的政权,过后还发生了513种族冲突事件,政府颁布《紧急法令》,还出现倒东姑运动,倡导此运动的人就是安华,警方还侵入马大校园捕捉学生领袖,与大学生出现多次的对抗。


70年代:


-1971年,当时政府面对日益蓬勃的学生运动,决定制定法律来管制学生运动,因此施行《1971年大专法令》。


同年,6月14日,马大和国大的马来学生游行示威,矛头是指向来马访问的泰国总理乃他农,也引起了冲突,多名学生被逮捕。


-1973年,马大学生在美国大使馆前进行示威,抗议美帝国主义。


-1974年,校园的左派和右派学生发动了华玲(Baling)反饥饿游行以及打锡乌达拉(TasekUtara)木屋反迫迁事件。然而,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不幸卷入这场漩涡中,国会在1974年的12月19日宣佈的白皮书中,指马大华文学会涉及共产党的颠覆行动,关闭马大华文学会。


-1975年,修正大学与大专法令,随著法令实施后,大马学生运动的时代结束。


80年代:马来西亚学生运动堪称销声匿迹。


90年代至今


-1998年,发生了安华被判入狱事件,再次把大马学生运动推向高潮。


-1999年,发起了黑色14(Black14)烛光晚会,声援安华。


-如今,学生运动已经走向科技网络,在面子书(Facebook)发布更多相关资料。

No comments: